张学良晚年闭门谢客,唯独接见周恩来亲友,张学良:我们是好朋友
【前言:】
1936年4月,张学良为深入商讨抗日救国事宜,邀请中共中央派代表至肤施会谈。经中共中央审慎考量,决定派遣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前往。
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伟人的首次会面,他们相谈甚欢,仅二三小时会谈便结下深厚友情。自此,两人展开了长达40余年的深厚友谊,成为生死之交。
多年之后,直至生命的尽头,他们心中仍旧牵挂着彼此,这份情感始终未曾消逝。
【距离、时间也无法阻隔的情谊】
肤施会议后,张学良与杨虎城同中共商定“停止内战、联共抗日”。随后,张、杨两位将军发起兵谏,迫使蒋介石同意抗日。
然而,捉蒋仅是开端。面对南京的沉重压力及国际舆论的广泛谴责,张学良亟需推进下一步行动,但具体如何实施,却成为一大难题。
此时,张学良脑海中浮现的唯一名字是周恩来。他即刻电联中共,请周恩来速赴西安商议国家大事。收到回电后,张学良心安许多,对部下言:“周恩来至,诸事可解!”足见周恩来对张学良之重要。
周恩来抵达西安,与张学良深入交谈。周提出意见时,张全神贯注倾听。当晚,两人共同商定了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五项具体条件。
会谈完毕后,张学良对周恩来建立了深厚的信任,于是毫不保留地当即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张学良乃重情重义之将领,此次迫蒋抗日实属万般无奈,难免伤及与蒋介石的情谊。他内心纠结不已,终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护送他返回南京。
闻张学良之决定,周恩来深感震惊,他凝重地望着这位年轻气盛的少帅,缓缓言道:“汉卿,你我为友,赠你二语:政治冷酷,一失足千古恨,望你深思熟虑。”
张学良已不愿再听劝,感谢周恩来后,为防变故,他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。但蒋介石并未感激,一到南京便立即将他囚禁。
张学良被囚禁的50年里,周恩来虽未能再与他相见,但两人心灵相通,始终维持着那份纯真而珍贵的友情。
蒋介石态度转变在意料之中,周恩来早有察觉。自张学良遭囚禁,周恩来便持续努力,设法寻求机会将其营救出来。
1944年,张学良被囚已逾七年。周恩来在与罗斯福总统特使赫尔利谈判时提出,恢复国共和谈的前提之一是立即释放被囚爱国人士,首要便是张学良与杨虎城。
在后来的多个场合,周恩来频繁提及张学良,并衷心期盼他能尽快重获自由。
新中国成立后,周恩来常遗憾杨虎城未见证和平盛世,张学良未能参与新中国建设。他把这份遗憾转为深切关怀,在工作与生活上,对两位将军的亲属都悉心照顾。
周恩来病重时仍牵挂张学良,他唤来身边的罗青长部长,嘱咐道:“别忘了在台湾的张学良等朋友。”
此事经多家媒体报道后,在台湾的张学良闻讯深感哀伤,叹道:“人至暮年,自知大限将至,周恩来便有此觉悟。”言语间,流露出对老友周恩来的深切感激与怀念。
【爱屋及乌,三见周恩来亲友】
周恩来心中挂念着张学良,而张学良也同样思念着周恩来,尽管他们无法相见,但两人的心始终紧紧相连。
1976年,周恩来逝世。彼时,张学良在台湾仍被限制人身自由。他得知老友离世,悲痛万分,却连发送一封吊唁电报的能力都没有。
1991年,张学良首访纽约探亲时,对华文报纸记者表示:“我十分敬佩周恩来先生,他言辞犀利,不拐弯抹角。身为大政治家和外交家,他说话直率且才智过人,我们见面时感情非常深厚。”
此时距张学良上次见周恩来已过半个多世纪,周恩来已逝世多年,但他对周恩来的深厚感情依旧未变。
张学良晚年时,虽不愿多见客,但对周恩来的亲友却情有独钟,欣然应允了三次会面,体现了他的深厚情谊。
1997年,为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,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与故居特请周恩来侄子周华章,转达请求于张学良,望其能题字或撰词以作纪念。
当时张学良正办寿宴,周华章在美国的女儿周晓芳收到邀请。她应允父亲,想借此机会请张学良题字。
寿宴当日,氛围极为热烈。周晓芳走向张学良时,他含笑握手,并亲切地将她搂在身旁,轻声在她耳边细语了几句。
室内嘈杂且老人年迈,周晓芳未能听清全部话语,只隐约捕捉到“周恩来”这三个字。
由于祝寿宾客众多,周晓芳未便提及题字之事,仅与张学良合影留念数张。
1999年,周秉建计划前往夏威夷考察,时间紧迫,她渴望能见到那位传奇将军,于是事先与周晓芳取得了联系。
张学良已近百岁,鲜少会客,但闻周恩来亲侄女来访,欣然应允。见周秉建,他激动万分,双手紧握其手道:“你伯父非凡人,我极敬佩,我们是挚友。”
这次,张学良经由周秉建仿佛重见周恩来,立即滔滔不绝地分享起自己儿时那些趣味横生的故事。
周秉建对张学良说,他自幼便知晓其英勇爱国的事迹,内心充满敬仰,老师和长辈们也常教导他们要学习那份可贵的爱国精神。
张学良听后不屑反问:“学我何用,我非英雄。”稍顿,续道:“我不愿为官,亦不求名,只想去无人识我之处。”
谈及此时,张学良的随从谈及他爱作诗,周小芳觉得时机恰好,连忙备好纸笔,期盼张学良能赐诗一句,以助她完成老家纪念馆所托之事。
张学良执起纸笔,轻声念诵:“好梦难圆叹夜短,虚名误我度余生。”这两句话,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。
张学良仅写下诗句的前六字便未继续,周晓芳想请其签名也遭拒绝,原因是律师告诫他不可随意签字。
至此,关于请求张学良题词的事宜,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,因此只能就此放弃。
2001年,元宵节前夕,周华章之子周清赴美,经周晓芳引荐,前往拜访张学良。
赵四小姐逝世后,张学良深感悲痛,身体欠佳,鲜少见客。但闻周恩来亲友来访,他重振精神,坚持要见,并特地吩咐理发师为他刮净胡子。
尽管张学良已难以正常沟通,却仍愿意见周恩来的亲属,这充分展现出他对周恩来深厚的感情。
裴默农在《广东党史》2002年第6期中发表了《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世纪情》,该文详细阐述了周恩来与张学良之间跨越世纪的深厚情谊。
周华章在《觉悟》2005年第2期中讲述了张学良晚年与周恩来亲属之间的深厚情谊,这些故事虽隔着大洋,但情缘依旧深厚。

